刚下过雨的天空,微微透出清澈的亮光,整个山丘被雨水冲刷过后,披上一大道彩虹,与放晴的天空互相辉映着,让人觉得格外神清气爽。
天惠村是个纯朴的乡下地方,村民靠着双手努利工作、养家活口。日复一日,人人安居乐业。住在这儿的杨忠,当然也是个老实人,他靠着简单的竹编器具养活一家老小,平常没事就喜欢研究竹子,希望可以做出有好的东西。
「爸爸,你又在研究新玩具了吗?上次你做的竹蜻蜓飞的又高、又坚固,从很高的地方掉下来也不容易坏。邻居的小朋友都好喜欢喔!你这次又打算做什么呢?」
「这次爸爸不是要做玩具,是要做用来蒸窝窝头的蒸笼。窝窝头要好吃,除了手工巧之外,烹饪的器具也是很重要的。」杨忠认真的解释着。
杨大嫂跟着附和:「对啊!好的蒸笼可以使热气发散均匀,让每颗窝窝头都能从里到外熟透,又不会闷烂,蒸出来才会又香又扎实喔!」
小平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:「哇!好厉害喔!那我们家以后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做窝窝头呢?」 杨忠一听,呵呵笑了起来:「哈哈,好啊!如果爸爸研究出来了,就请妈妈做窝窝头给我们庆祝一下!」 小平开心的又叫又跳,这一家子总能因为杨忠的新东西,产生许多不一样的乐趣。
好景不常,这年夏天竟然连续半个月都在大雨当中,农作物泡了水,收成也没了,杨家因为竹子全都泡烂了,无法做出任何竹器。
村民们在大水后努利重建家园,从淤泥中挖掘家当、重新搭起房子,仍然有许多人根本找不到原本的家在哪里,大伙儿生活陷入困境。幸好其它村子、城镇听到灾情,有人出钱、有人出力。只是村民们共同的债主郑泰,却丝毫不肯让步。
「郑爷,您也知道我们大伙都苦得很,光是竹林要养土,都得花上一段时间,真的没有办法那么快把粮食还给您啊!」杨忠一脸为难的解释着。
「我也要养家活口呀!你们一个个的都说没办法还钱,那我一家老小,找谁要饭去?」 「这样好了,我跟您借些竹子,编成篮子、蒸笼给您卖,算是还了粮食如何?」
「你连粮食都还不出来了,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连我的竹子都给卖了?」
「不会的,要不,我先用刚编好的蒸笼抵押给您吧!这是大水前刚做好的,因为放得高才没被冲走。」
郑泰看见蒸笼作工细、又牢固,生意脑筋转了起来:「我先拿回去,要有人买,我再借些竹子给你,让你可以做着卖钱还债。」
商人的眼光果然精准,杨忠的蒸笼立刻在市集被看上了。
「这蒸笼好坚固,而且每个气孔都疏密一致,真是难得的好东西。」
旁人一听都纷纷跑来询问,哪里可以买到这个好东西?杨忠的好手艺就这么传开来了,做包子的、开饭馆的,纷纷找杨忠做竹器。于是,不但是郑泰大赚一笔,杨家还完债后,生活也开始好转,甚至「杨家竹器」成了一块真材实料的好招牌。
「小平,你吃饱了没?快来帮妈妈的忙喔!」
「来了!」小平扒光碗里一口饭,收拾完餐具,快步往厨房去。
「妈妈,你这次做的窝窝头特别多耶!是要送去给谁啊?」
「这次是东边村子的村民,他们那里地势,虽然水灾已经过去大半个月,他们的房子才刚整建完毕,不论是穿的、吃的还很缺乏呢!」
「听说他们很多人都生病了,希望这窝窝头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快快好转。妈妈,我们快走吧!小朋友们一定饿扁了!」原来,杨忠不忍心看村民们依然过苦日子,除了家里的生意外,一家人总想尽办法救济,让村民的生活可以重新开始。
这,杨大嫂闷闷不乐的,似乎有什么事情困扰着她,埋头吃饭的杨忠,正要盛汤,抬头发现不对劲,便放下汤勺子,问:「孩子的娘,你怎么了?整个早上没说一句话,不舒服吗?如果太累,今天就别再送窝窝头了!」
「那怎么行!村民们已经够苦的了,如果我们再不帮他们,他们都要饿死了!而且,而且……」杨大嫂说着说着,红了眼框。
「怎么了?粮食还是不够吗?」杨忠关切的问着。
「够是都够了,大伙儿也渐渐恢复元气了,只是才刚有饭吃呢!还没收入就说起还债的事,村民还有一家大小要养,哪还有能利还什么债呢?这几天他们硬要我收,还说如果不收,以后可不好意思再跟我们借了!你说,这该怎么办才好?」
「原来是这样啊!这的确是挺困扰的……每个人都有尊严,该怎么办呢?」 杨忠边想,边拿起汤勺子准备舀汤,忽然眼睛一亮,点子来了。
「我有办法啦!」只见他匆匆忙忙跑出去,拿了几个大葫芦回来,拿起刀子就劈。 杨大嫂见他劈葫芦,不解的问: 「你把葫芦劈了是要做什么?尤其还一大一小,是要舀什么用啊?」 杨忠神秘一笑,调皮的说:「猜猜!」
「我猜不出来!谁知你又想到什么了?整个村子就你的怪点子多!」 杨忠已经把葫芦都劈成两半,而且全是一边特别大、一边特别小。他放下刀子,拿起其中一对,笑着说:「反正我们忙是帮定了,何不让他们借大的,还小的?」
杨大嫂来回看着两个瓢子,想了半天,终于明白:「原来是这样啊!我们借粮给他们,用的是大瓢子;他们来还的时候,我们用小瓢子,他们也就不用还那么多了。你真聪明!」 一开始,村里的人还想说怎么还了粮,还有剩呢?渐渐地,他们发现到这两个瓢子大小不一,虽然不好意思,但也明白杨忠夫妇俩的用意,心里非常感激。杨忠的好心,有在天惠村外流传开来。大家都知道杨家有两个特别的瓢子,帮助村民度过最艰困的年头。后来的人,提起这件事,都尊称杨家为「两瓢家」。